潘建伟院士:基础研究应集中资源提高门槛
2013年08月08日
作者:甘晓
来源:中国科学报
潘建伟院士:基础研究应集中资源提高门槛
潘建伟
■本报记者 甘晓
从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到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,从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发掘到量子通信研究,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(“973”计划)的支持下,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。
不过,作为“973”计划首席科学家,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日前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强调,我国目前的基础科学研究并不尽如人意,必须提高门槛,集中资源,才能让科学家安心搞研究、出成果,从而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。
近年来,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在逐渐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。科技部2012年公布的《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》显示,2011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增长态势,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11.9亿元,比上年增长26.9%,占总经费的4.7%。
对此,潘建伟认为,我国在基础研究上的科研投入已经和德国相当,但在平均水平上还存在差距。“这种情况的出现,主要源于我国目前基础研究领域‘僧多粥少’的现象比较严重。德国教授的数量相对较少,人均研发经费远远高于中国教授。”
反观我国,根据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规定,每个项目可以获得100万元左右的研究经费。而在从事多年基础研究的潘建伟看来,如果要做一些好的实验,买一台仪器研究经费可能就用完了。
由于研究经费不多,科学家往往需要从其他渠道申请经费来完成项目。“比如申请‘973’计划项目或者教育部的项目。”潘建伟说,“但是申请项目的步骤非常烦琐,这或多或少分散了科学家的精力。”
为此,他建议,可以借鉴德国基础研究的科研体制,提高基础研究的门槛,同时加大经费上的投入。在这方面,基础研究领域声誉极高的德国马普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声誉高意味着门槛高。一直以来,马普所对科学家申请的一些高精尖科研项目都有着相当严格的评审。“但一旦通过评审,科学家便可以一二十年安心工作,免于为项目经费担忧和奔走。”潘建伟介绍说。
他同时强调,在鼓励青年科学家进入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方面,门槛也应当提高。在为顶尖科学家集中科研资源的同时,也应当针对有潜力的年轻人设立竞争性机制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3-08-08 第1版 要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