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同强:数学教学也须“接地气”
2013年08月29日
作者:陈彬
来源:中国科学报
姜同强:数学教学也须“接地气”
姜同强
■本报记者 陈彬
二十多年前,当姜同强刚刚从大学毕业时,他最想从事的职业便是做一名教师,最终,他如愿以偿。如今,二十多个春秋已逝,姜同强也从一名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,成长为桃李天下的师者。不久前,已经身为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的姜同强,荣获了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。
要给学生“留面子”
姜同强的课堂是以严格著称的。
举个例子:如今的大学,学生上课时迟到几分钟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,但这样的事情却不会发生在姜同强的课堂上。因为只要上课铃一响,迟到的学生就不能再进入教室了,他们只能在门外听完整堂课程。
“我会在新学期开课时制定几条规定,并严格地执行。上课不许迟到就是其中一条。”姜同强说,正是因为有了严格的纪律,在他的课堂上,学生散漫的现象几乎不存在。
然而,姜同强对学生的严格也有明确的底线,那就是绝对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。
比如对于个别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,姜同强从来不会公开对其进行指责和训斥,而是采取比较委婉的提醒方式。“可以离开讲台,到犯错误的学生身边站一会儿,或者直接向其提一个小问题。总之,让学生明白老师已经注意他了,但并不想让他难堪。这种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警告要好得多。”
既然如此,让上课迟到的学生在门口“罚站”,难道学生不会难堪吗?
对此,姜同强解释道,因为上课迟到的学生并不允许进入教室。因此,教室内的学生也就不知道谁在门口“罚站”了。“‘90后’大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,老师在严格课堂纪律的同时,一定要学会给学生‘留面子’。否则,很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,反而更不利于教学。对此我们需要引起注意。”
小细节里的大学问
对于姜同强的“严厉”,他的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。姜同强也坦言,自己在这方面很有“底气”,这份“底气”就来自于从教二十多年来,他对教学的独特理解。
在姜同强看来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因材施教。“在课堂上,我会根据学生的领悟能力,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,对学生做出不同要求。”他介绍说,对于基本功相对扎实的学生,他会安排其查阅文献,进行一些复杂问题的演算,甚至会涉及某些应用;而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,做一些更基本要求即可。
然而在大学阶段,师生间的交流并不如中学阶段般频繁,而且相比于年轻教师,姜同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,天然存在某些年龄上的障碍。那么,他又是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,察觉到学生是什么样的“材”呢?
姜同强也有自己的一些小窍门。
例如,在每次给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,他都会把自己的邮箱和电话公布于众。此后,师生间的电话与邮件便成为他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;同时,姜同强还在每门课程的开始阶段,就给学生布置几道难度比较大的题目,并宣布对规定时间内将题目解出的学生,会给予一定的奖励,以此激起学生的热情。而对于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答出题目,或者能有一些解题思路的学生,其能力自然是较为突出的。
“其实,课堂上学生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:一般而言,习惯坐在前三排的学生大多学习欲望比较强,基本功较为扎实;而习惯在后排的学生通常基本功不会太好。”姜同强说,这些都属于一些“小细节”,其中却蕴含着“大学问”。“教师需要的是细心,从各个角度观察学生,了解学生,这样才能尽快掌握学生的特点,并根据这些特点完成针对性教学。”
让学生明白所学何用
多年来,姜同强讲授的课程包括离散数学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,这些大多属于内容枯燥、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。因此,如何让课堂变得有意思,也成为姜同强一直思索的问题。
“数学本身有些东西是很有意思的,至于能否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,则取决于老师的知识面。”姜同强说,他平时喜欢阅读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科普著作,并在其中发掘能够借鉴的事例或思维方法。“我们的课本在结构上是很严谨的,但趣味性不足,学生们不愿意看也在情理之中。教师的重要责任就在于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,弥补教材的这一缺陷。”
此外,姜同强还力图使数学这门偏理论化的学科更加“接地气”。“事实上,在公务员考试或用人单位笔试的考题中,很多内容是与逻辑分析、数学紧密相关的。”他说,自己会经常研习这些题目,并将其中适合课堂教学的题目直接搬上讲台。很多学生都有就业或考公务员的打算,这些题目自然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,进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。
“如今的学生在知识获取上,有着一定的‘实用主义’倾向。因此,我们也需要让他们明白,自己所学的内容,究竟对其将来发展能起到何种作用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。如果学生没有兴趣,我们的课程讲得再精彩,也是徒劳无功的。”姜同强说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3-08-29 第6版 动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