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科学家助力我国高精度重力卫星早进太空
4个多世纪前,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著名的“铁球坠落”实验。如今,人类借助科技手段,将试验场搬进太空——利用卫星探测地球重力场及变化。中国测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日举行,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“卫星重力反演的关键技术和科学应用”,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。该奖项为我国测绘研究领域最高奖。
昨日,该项目主持人、青年科学家郑伟博士介绍卫星重力研究应用的诸多神奇:能监测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,进而预报城市饮用水缺失情况;揭示全球洋流走向,进而预测气候和天气变化;探测南北极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川的质量变化,进而研究海平面变化……
地球重力场很神奇
郑伟解释,由于高山、河流、海洋等不同地貌以及地球质量分布不均,地球各地重力也不相同。巧妙利用这些重力差异,往往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。比如,地下有重金属等矿藏,可能导致局部区域重力数据出现变化,根据变化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矿;利用地球重力数据可为宇宙飞船等空间飞行器确定轨道。
2000年,德国发射世界首颗重力卫星,卫星每天围绕地球飞行15圈,获取大量全球重力精确数据,人类对地球的了解极大提升。2002年和2009年,美国与欧洲相继发射重力卫星。科学家惊讶地发现,重力卫星绕地飞行30天获取的重力数据,相当于过去在地面监测30年的信息量总和。卫星重力学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新兴学科之一。
我国自主研发重力卫星追求更高精度
如此重要的科学领域,中国不能屈居人后。郑伟及其研究团队在著名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、中科院院士许厚泽指导下,2002年起深入研究卫星重力学相关领域。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多项地球卫星重力反演的关键技术,且对未来月球和火星等地外星体的卫星重力探测具有重要借鉴价值;部分研究成果在测绘、航天、国防等领域已开展应用。
专家介绍,多国科研机构正积极推进下一代卫星重力计划,其探测精度将比目前至少提高10倍。我国力争早日将下一代自主研制的高精度重力卫星送入太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