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少年宫

我科研团队成功破解航天员“骨丢失”之谜

昨天,国际权威学术期刊《自然-医学》在线发表了中国科研团队在“骨丢失”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。研究人员发现,通过调控及干预小核酸分子,可有效对抗骨丢失,甚至逆转老年人骨质疏松。

记者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获悉,其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贤研究团队,与香港中文大学、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研究单位一起经过近四年的反复实验,发现人体中一个特殊的小核酸不仅参与造成失重环境下的骨丢失,也影响增龄导致的成骨能力下降及骨丢失。

要想在太空中飞得更远、更久,必须确保航天员的健康,而长期空间飞行影响人的健康因素中,失重导致的骨丢失位列首位,成为人类进军深空的制约和瓶颈。如何有效对抗骨丢失,是建设月球基地和探索火星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
而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,与衰老密切相关的骨质疏松、骨质疏松性骨折等老年骨科疾病,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。据2008年发布的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,约2.1亿人存在低骨量。

作为今年中国内地唯一一篇以第一作者在《自然-医学》发表的稿件,此研究在对抗骨丢失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在实验中针对该小核酸开发的治疗药物,显著抑制模拟失重和增龄性骨质疏松,成功减缓骨丢失,为下一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提供了防护路径。(记者 商西 通讯员 朱霄雄)


收藏 打印文章 点击: